高教研究

专家视点: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

发布日期:2022-11-21 15:45:12   来源:发展规划处、高教研究所   点击量:
 

m专家视点

十三、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

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须把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深入推进“有组织科研”,切实担负起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责任和使命。

(一)“有组织科研”的特征

相较“组织无序”乃至“无组织”的科学研究,“有组织科研”更加注重研究选题、研究过程、研究工具手段和不同研究主体协同创新的有组织性,“更加重视国家战略目标导向、学科交叉融合、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”,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系统性。二是导向性。三是交叉性。

(二)高校实施“有组织科研”的问题解构

立足新发展阶段,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,对照“有组织科研”的要求,高校科研创新在学科体系、平台建设、人才队伍、成果转化、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。表现为学科根基亟待夯实,平台支点亟待强固,人才杠杆亟待加力,转化链条亟待畅通,体制机制亟待优化。

(三)高校实施“有组织科研”的路径建构

高校实施“有组织科研”需要坚持问题导向,这就要求高校聚焦科研创新的核心要素,加快补齐短板弱项,不断夯实创新根基、筑牢创新支点、做强创新杠杆、打通创新链条、激发创新活力,集成构建“有组织科研”系统和路径,以高效度、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。

聚焦学科水平提升,夯实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根基。面对当前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环境,学科建设的格局和高度,决定着高校科研创新乃至整体事业发展的格局和高度。高校实施“有组织科研”,应在遵循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,按照“分类统筹、一流牵引、主干强身、交叉融合”的思路,在建设学科集群上下功夫。建设学科集群,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,形成新的科研领域和学科方向。

平台内涵建设,筑牢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支点。牢固树立“建强建优”理念,强化各类科研平台的内涵建设,推动平台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,通过重点建设创新平台,凝聚大团队、争取大项目、产出大成果,在大平台上出大师、获大奖。牢固树立“精益求精”意识,坚持以优化资源配置、形成整体合力为导向,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分层分类建设机制,优化科研创新平台结构布局,根据实际推行“首席专家”负责制的平台管理模式,以机制创新促进科研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。优化平台、智库考核体系,围绕一流指标,适时对各类平台进行综合评估,从平台特色、比较优势、学科需求、人才储备、服务学科群等方面综合考量,结合考核结果分类选择、重点建设平台和智库,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平台和智库,切实筑牢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支点。

聚焦创新人才蓄积,做强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杠杆。高校应聚焦人才这一科研发展的核心要素,发挥“人才第一资源”的杠杆作用,使科研创新更好地建立在人才资源充分聚集、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。加快创新人才蓄积,就要坚持党管人才,不断健全“党委统一领导、部门各司其职、学院主体主责”的工作格局;加快观念更新,牢固树立不拘一格、任人唯贤的观念,始终出于公心,积极创设公平选才、用才的“阳光通道”,大胆选拔、起用那些敬业爱岗、踏实肯干、勇于创新、具备潜质的人才;强化目标管理,持续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的关键指标,作为评判二级学院发展成效的核心要素。

聚焦成果转移转化,打通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链条。高校要主动融入教育部 “百校千项”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、“百校千企”协同攻关行动、“百校千城”未来产业行动“三大行动”,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整体效率,有效打通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链条。以贯彻落实《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为契机,优化各类研究基地和智库布局,强化智库建设质量,增强智库服务功能,坚持以教师为核心,以机构为重点,以项目为抓手,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,创新体制机制,整合优质资源,大力开展社会现实问题的对策咨询研究,提高智库咨询服务系统与政府决策运行系统的匹配度,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和管理实践。

聚焦体制机制改革,激发“有组织科研”的创新活力。实施“有组织科研”,制度创新要先行。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机制,加快建立健全与学科建设布局、重点科研方向协调一致的资源配置机制,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大项目、大平台、大团队集聚;重构高校与地方、企业等产学研用合作机制;着力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开放共享。优化创新主体激励机制,持续深化学术评价改革,坚持“破五唯”与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注重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、创新性、引领性以及科学价值、学术水平、社会效益等多维度的分类评价,健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考核奖励制度;探索建立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等制度。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机制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、产业发展急需,探索建立师资跨学科聘任、人才跨学科培养、资源跨学科共享等新机制,促进文理渗透、理工交叉,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。优化科研服务保障机制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研究自主权;引导科研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、转变作风,改进管理服务方式,切实为教师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。(作者:潘玉滕,原载2022年第15/16期《中国高等教育》

分享到: